發布時間:2023/1/13 10:01:31編輯:Ma Liang
已有1276人關注
“通過幾毫升血甚至一滴血的檢測,可做到對重大疾病、慢病的發生發展做出更早預警。”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血液學科發展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院所長程濤表示,健康中國行動中要求“關口前移”,血液系統有獨特的特點,在機體中與各個器官、系統交互作用,對健康狀況有“鏡像效應”,對血液系統相關生態的研究將助力疾病診療、健康維護的“關口前移”。
第三屆中國血液學科發展大會會場。主辦方供圖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表示,醫學正在經歷以疾病為原點向以健康為原點的轉型,包括血液學領域在內的醫學界正在踐行“促、防、診、控、治、康”六位一體的健康理念,解決我國健康事業中的重大問題。
當前重大疾病防治仍無法擺脫“一經發現多為中晚期”的現狀,相關研究表明疾病發生可追溯至亞健康狀態。如何系統認識機體健康和疾病發展?與會專家認為,應加強血液生態的基礎與臨床轉化應用研究,發現有效的鑒別方案,掌握更多簡便有效的“預警”手段和策略,找到健康難題突破口。
血液生態立足學科基礎研究突破
“從醫學發展史來看,50%以上的腫瘤原創研究來自血液。”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教授陳國強表示,醫學對于血液系統的研究仍有很多未知,如造血干細胞數量到底有多少,較少的造血干細胞又是如何做到每天產生大量紅細胞等問題仍沒有明確說法。
“血液系統中,細胞種類多、交互作用復雜,需要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研究。”程濤說,全新的生物技術,如單細胞組學技術、外泌體技術、代謝組學技術等,都是研究血液生態重要的抓手。
借助先進技術,血液生態逐步實現理論完善和實踐應用。“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國際上率先啟動人血細胞分子圖譜計劃,通過單細胞層面的多組學技術,為各類血細胞繪制更為精細化的圖譜。”程濤介紹,在此基礎上,相關重大疾病的血液生態剖析和機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醫學基礎研究,既為研發創新藥物和疫苗提供基礎和方向,也是疾病診斷和預防手段發展的基石。”陳國強指出,靶向治療和精準治療都源自血液領域的基礎研究,血液學科應成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排頭兵”,助力我國在診斷和創新藥物研發方面實現自立自強。
“關口前移”,地貧病的預防實踐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血液生態研究的落地,給出了地貧病預防的生動實踐。在廣西,2019年新出生的地中海貧血重癥患兒只有8例,而2010年前每年的新生兒中有五六千名重癥患兒。在篩查和診斷方面,相較于昂貴的基因檢測等手段,廣西鄉鎮衛生院用珠蛋白紙上電泳方法篩查地中海貧血基因,只需要幾元錢,這為“關口前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以“廣西模式”為例詳細介紹了我國地中海貧血防治體系的建設歷程和具體策略。在廣西,縣醫院會用基因診斷辦法進一步篩查,每個地市都設立了診斷中心對篩查缺陷的患者進行復核、診斷,有疑難的再上送到自治區地貧診斷中心。這樣的多級防治體系,使得近年來我國地貧患者的出生明顯減少。
程濤指出,血液生態研究內涵廣泛,包括從造血干細胞的來龍去脈到和惡性疾病發生、演變規律的研究,扎實推進血液生態領域研究,不僅可以為當前的治療方案提示進一步的優化方向,還將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有效防治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新聞